1978年,邓颖超同志访问伊朗,倪介祥(后排左一)是专机组成员。

1998年9月10日,倪介祥机组在飞机前起落架放不下来的情况下,在虹桥机场成功迫降,创造了中国民航史上的奇迹。该事件后来被改编成电影《紧急迫降》。

重温惊心动魄夜

点击观看视频:

让我们回到1998年9月10日。当天晚上,东航一架编号为B-2173的MD-11客机执飞MU586航班,从上海飞往北京。飞机起飞后不久,机长倪介祥马上发现情况有些不对。

按照程序要求,在飞机离地后,机组要做的第一个动作是收起落架。但倪介祥完成这个程序后发现起落架的红色警告灯没有熄灭。倪介祥判断,可能是前起落架没有收好。这时,他首先考虑的是返航。

由于不知道前起落架的状态,机组与塔台联系后请求进行一次通场,请地面人员看看起落架放出来没有。300米高度通场,地面人员没有看清;再来一次30米超低空通场,这次看清了:前起落架没有放出来!

在地面指挥室内,几种方案正在迅速地拟订中。迫降之前,机组又采取了3项辅助措施:做45度大幅度盘旋,交叉关1号、3号液压放轮和落地“震轮”。但这些措施均未奏效,看来只有最后一招了——跑道迫降。

倪介祥说:“在完成所有应急放轮程序,也就是该用的招数都用完后,我的头脑里确实闪过‘万一’的念头:老婆身体不好,孩子还没有工作……但仅仅是一闪念,这种情绪稍纵即逝。因为在万分危急的时刻,我是机舱里的主心骨,不能乱。只有保持高度镇静,将一切处置得当,才能看到希望的曙光。”

此时,虹桥机场已停满了消防车、救护车。

在现场的上海市领导、东航领导焦急地仰望天空。

在民航总局的值班室里,几位总局领导的心都悬在了嗓子眼。

停机坪一侧站满了民航员工和家属,他们流着泪在心中默默祈祷。

飞机还剩4吨油,倪介祥从容不迫、细致周密地布置完迫降时需要做的一切准备工作,还特意关照机组成员用一下洗手间,以防迫降后受伤。

只有2吨油了!他向塔台呼叫:“我必须马上落地!”

地面人员发出指令:“同意落地!”飞机切入五边,此时时针指向11时05分,生与死的严峻时刻到来了。

倪介祥提前制订了三项迫降预案:一是机身不能侧,要正对跑道;二是主轮在落地时要尽量与跑道面平稳相切;三是机头在下放时要尽量带杆压住,让它缓慢下放。

在迫降时,飞机所有姿态正如倪介祥预料的那样,不,应该是比预料的更好。失去“前蹄”的巨大机头在轻轻接地后溅起团团火星,飞机又平稳地滑行了700米,然后十分“驯服”地停在了堆积着大量泡沫的跑道上……

地面人员欢呼着向飞机跑来,乘务员放下紧急滑梯疏散旅客。而倪介祥与平时飞行一样,直到关车,所有的操作程序一个不落,并且不忘将飞机彻底断电,以确保安全。

他最后一个跳下飞机,平静地登上跑道边的面包车。

1998年9月10日晚上,倪介祥机组在前起落架放不下来的情况下,在虹桥机场成功迫降,创造了中国民航史上的奇迹。图为成功迫降后的飞机。

在这令人永生难忘的时刻,我们看到了崇高心灵的闪光。

当天晚上,倪介祥回到家,换掉湿漉漉的衣服,洗完澡倒头便睡。第二天一早,他又赶到飞行部正常上班了。

图为“9·10”迫降成功后,在民航表彰大会上,乘务员给倪介祥戴上大红花。

2005年,倪介祥光荣退休,成为一名全职的“家庭主夫”,照顾生病的妻子,打理所有家务。图为倪介祥飞完最后一个航班回家,在小区门口接受记者采访。

退休以后 贾首峰/摄

我所做的一切应当归功于党和人民几十年的培养。“9·10”迫降的成功离不开我的机组成员严宝弟、赵永亮、鲁舸,以及当时无数地面人员的共同协作。

——倪介祥

综合《中国民航报》2018年6月18日4版(记者孟进)、百度百科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