破晓东方天又暗
——祭花影许晓东
2024年1月19日,晓东如同北国梅枝尖端的冰花随风飘散,突然间远去。这个消息让我难以置信,因为几个月前,我还知道她因外出参加会议后返港时生病住院,一直听闻她在积极治疗,根本无法想象她的病情会如此迅速而严重。
2023年3月12日,疫禁刚刚解禁,晓东与香港故宫的周生和许小姐一同造访松山湖馆,大家共进午餐,欢声笑语,直到黄昏才各自返回。
2017年11月13日,受天津市和平区文旅局的邀请,望野博物馆在“庆王府”这一国保单位内开创性地利用历史古建筑进行展览:举办了由天津市和平区政府主办的《盛世·和平——“一带一路”下的唐代文物展》,这一展览成为当年天津最盛大的文物展。展览还伴随举行了专业学术研讨会。筹备期间,我提前邀请晓东一同北上天津。开幕式盛大,新华社大篇幅报道,媒体全程覆盖,其中新华社记者白禹拍摄的题图新闻照片中,晓东正低头观赏“唐代三彩凤首壶”。
2017年4月23日,深博举办了一场学术研讨会,研讨会后,尚刚先生、姜捷馆长、卫荣教授、志录所长、阳兴博士等一众学者与晓东共进晚餐,气氛特别愉快。尚先生好饮,大家尽兴而饮。餐后,我们一起走到中庭,尚先生讲笑话,晓东笑得面色红润,我抓住这一瞬间拍下了照片。如今再看,已是美好回忆。
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旁有一片静谧宽广的地方,名为“合一亭”。这里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榕树,树下有一池碧水,水面如镜,远望下方的港湾与天际连成一线,犹如“天空之镜”。新亚学院创办人钱宾四先生的《论天人合一》碑文在旁,增添了这里的独特气氛。晓东曾带我来这里参观,并留下这张照片,记得当时远眺马鞍山那座未完工的巨大观音像。如今,这张照片已有十年之久。
清明节又到,亲人、朋友、良师们如烟散去,但他们的身影总在心头萦绕,思绪万千。清明节前两天,我收到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及晓东家人委托送来的《许晓东学术文集》,共807页,沉重厚实,由晓东的同仁们精心校阅编辑。
这本文集收录了从1998年到2024年间已发表与未发表的78篇文章,另外还有21篇未获得出版授权的文章,合计99篇。南宋张侃诗中说:“九九数来无可数,都将犁耙去耕田。”晓东的学术著作,九九篇章,已无可再数。想来,这或许是上天对她辛勤耕耘学术田园的最高褒奖。
晓东离世后,我几乎没有与任何人单独谈论她,但作为挚友,心中依然常常回忆起我们共同度过的时光。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及晓东家人委托我转赠新刊《许晓东学术文集》给学术界同仁,以惠来者。翻开扉页,看见晓东的抱臂花影(1968——2024),心中涌起万千感慨。第一时间我通过短信告知了尊敬的程与天先生,特意请他为此文集盖上“晓东遗香”的朱印。程先生已年过古稀,一天之后,他便早晨把朱印拓影发给我。我马上回复:“感恩,程先生。”程先生的回信中只有四字:“老眼昏花”,朋友的关怀让我心头一暖,感激不尽。
今日,程先生从三亚寄来了“晓东遗香”朱印。我立即将朱印钤印在晓东的花影下,鲜艳的红色与她的影像相映成辉,以此敬献她的伟大。
乙巳年庚辰月乙巳
清明后两日 阎焰记
(附记:喜欢金银玉器研究的朋友,请扫描二维码登记您的信息和专业,并填写收件信息。《许晓东学术文集》将在钤印后一起寄送。第一批赠送,计100册。)
另:境外地址无法投寄,请提供国内地址及电话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